手足口病 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嬰孩及小童的病毒性傳染病,通常由腸病毒引起,而其中的甲類柯薩奇病毒為最主要的病原體;腸病毒 71 型* 亦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。在世界各地均曾出現個別病例或集體爆發,而多數於夏天及初秋時份發生。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透過人同人之間,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、唾液、穿破的水疱以及糞便而傳播的。此病的傳播能力由病發初期開始,或會維持數星期,直至糞便中的病毒消失為止。 潛伏期 潛伏期為三至七日。 病徵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徵包括發燒,口腔有疼痛的潰瘍,以及帶水疱的皮疹。病發時通常首先出現發燒,食慾不振,不適及喉嚨痛等徵狀。一至兩天後,口腔出現疼痛的水疱,甚至會影響吞嚥。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,然後或會形成潰瘍。這些潰瘍通常位於舌頭,牙肉,以及兩腮內的口腔。另外,身體的皮疹主要出現於手掌及腳掌,外形呈扁平或突起狀的紅點,而且並不痕癢。因手足口病而引起的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十分罕見。罕見的情況下,腸病毒 71 型可引致嚴重的情況,包括病毒性腦炎及類似小兒麻痺症的病症。 治理方法 現時並沒有特定治療手足口病的方法。大部份病者的情況都會自行痊癒,其徵狀如發燒、皮疹及潰瘍於一個星期後便會自動消退。 採用症狀療法,使患者的熱度、以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得以紓緩。處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、糞便及弄污的物品後,須立即洗手。如兒童發高燒,活力減退或病情惡化,家長應及早攜同子女就醫。 預防方法 要有效預防手足口病,良好的衞生習慣是最重要。要遵守嚴謹的個人衞生措施,包括經常洗手,咳嗽或打噴嚏時要掩著口鼻,以及避免與病者有親密接觸。另外,良好的環境衞生亦可以減低感染手足口病的機會,例如將染污的物件及其表面清洗,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患有手足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者參加團體活動,直至已經退燒以及身體上的水疱乾涸及結痂,這項措施可幫助減低手足口病在兒童中傳播。
|
|||